情景故事
某公司从来没有为员工进行过绩效考核,老板听从一个人力资源专家的意见,决定在年底的时候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以此作为发放年终奖和加薪的重要参考依据。眼看着还有1个月就要到年底了,关于绩效考核的消息在公司发布后,全公司上下一片哗然,因为员工对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了解后,得知老板这次是“玩真的了”———进行绩效考核时,对每一个职位都制定了许多标准,严格地采用定性定量方式考察员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由于公司以往的管理环境比较宽松,大家对自己的工作一直采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如果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结果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很多员工的年终奖都会受到影响。为此,某部门的员工向上级反映,希望绩效考核制度从下一年再执行,今年暂时不要执行了。
上级也觉得这次有点搞突然袭击的味道,员工都有怨言,不利于军心的稳定,所以在部门主管会议上,该上级直接对老板说:“我们部门的员工都认为这次的绩效考核太突然了,大家毫无准备,为了不影响从现在到年底将近一个月的工作,我希望您重新考虑一下这个决策,能不能改成从明年开始再执行。”
老板说:“什么叫毫无准备?好好工作是员工的本分,以前他们在公司松松散散地都很心安理得,现在要考核了,都一个个紧张起来,早干什么去了!我就是要让那些不好好工作的员工受点教训!”
宣传部的主管低头不语,
老板面带怒气地说:“下周开始全面执行绩效考核,哪个员工有意见,让他直接来找我!”
问题分析
有的主管注重与下属维护融洽的关系,常常认为自己就是部门内“民意代表”,把“为民请命”视为自己的使命,于是一旦下属对上级的决策有意见了,便大义凛然地向上级请愿,把下级的意见统统传达给上级,希望上级改变自己的决策。案例中的主管便是如此———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主管对于自己的角色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从企业的组织结构来看,一般企业的组织可以分为三个管理层次,即:决策层、中间层(或执行层)和操作层。组织的层次划分通常呈现金字塔式,即决策层的管理者少,执行层的管理者多一些,操作层的管理者更多。通常我们也称决策层的管理者为高层管理者,执行层的管理者为中层管理者,操作层的管理者为基层管理者。
主管一级大多为企业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所以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位于执行层和操作层的级别,承担着将上级的决策和指示传达给下级,并且保证决策和指示得到贯彻执行的责任。完美地让上级的决策得到实现,激励下属高效地执行上级的决策———这便是主管的使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主管代表着公司的利益。主管如果变成了“民意代表”,便等于让自己站在了公司对立面,彻底地颠覆了自己的职责。与上级造成对立且不说,还无形因为自己认同下属的要求增加了决策执行的难度和力度,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
主管一职始终是由公司任命的,公司雇佣管理者,是为了达到让其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不是增加问题,所以当主管摇身一变成为“民意代表”后,与主管一职告别的日子也为时不远了。
管理讲堂
主管为了完美履行管理者的职责,固然不应该成为下属的“民意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主管要沦为没有想法的“应声虫”———凡是上级所作出的决策,便统统说好,凡是上级要求执行的决策,便统统让下属立刻执行,这种做法便走了极端,让自己变成了一个“监工”,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价值和地位。高明的处理手法是:对于那些自己也觉得有问题的决策,在决策酝酿阶段,积极向上级进谏,一旦木已成舟,上级决定实行某个决策后,自己便转身成为决策的拥护者,竭尽全力降低决策执行的难度与对抗性。具体的建议有如下几点:
※ 把老板当作自己的第一客户
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老板从云云求职者中选择了你,花钱购买你的工作成果,理所当然,老板便是你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客户。你是否能长久地让自己处于“出售”的状态,便在于你是否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也就是老板对你的满意度。因此你要学会准确地把握老板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老板的需要之一就是让自己的想法尽快变现,所以你要让自己成为决策执行的推动者,而不是对抗者。
※ 做好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工作
主管处于中间层,是上下级的直接对话者,如果下级对上级的决策有所抵触,主管便应该采取各种方式降低以致消灭这种抵触感,从下级的利益出发,阐述决策对于下级的益处。
※ 缓解上下级之间的矛盾
如果下级对于你的上级有负面看法,你便需要多向下级传达关于上级正面的信息,以争取改善上级在你的下属心中的形象———因为在他们对立中,你的角色最尴尬,也无端增加了你的管理成本,让你在“里外不是人”的状况下里外受困。
※ 勇于受气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身为中层管理者,不要企图在上下级之间双面讨好,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不妨让自己受点下属的气。
去梯言———
虽然主管与下属同为雇佣人员,主管承担着部门首领的角色,但是你的职位来自于公司任命,你并不是下属所推选的群众领袖,所以,身为主管,你应该代表公司维护员工的利益,而不是代表员工维护员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