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主管易犯的88个错误
17567200000048

第48章 没有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情景故事

鲍勃最近接连失去三名大将———一家颇有实力的公司招兵买马,准备从事与鲍勃所在公司类似的业务,结果鲍勃三名能力较强的员工同时被潜在竞争对手挖了过去———鲍勃所管理的部门出现了人员危机。

更严重的是,人员危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天,鲍勃的另一名下属杰夫找到了他,含蓄地告诉鲍勃,那家公司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准备加入他们。鲍勃愕然了,他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多年的同事关系就这样轻易被击垮?他对杰夫说:“那家公司到底向你们承诺了多少薪水,引诱你们纷纷要离开我?”

杰夫说:“其实那边的薪水并没有比这里高多少,但是他们赋予了我更多的职权,全权让我负责前期的项目开发工作,我认为这对我的事业发展很有帮助……”

鲍勃反问道:“你这么说我就不明白了,我也充分放权给你,把很多重要的工作交给你了啊!”

杰夫说:“你的确让我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我都是在执行你的决定,你从来没有听过我提的建议,也没有问过我到底需要什么。”

多年以来,鲍勃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管理者,没有想到,下属的工作满意度原来这么低!

问题分析

鲍勃接连遭遇员工辞职危机,只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鲍勃在以前的工作中没有有效培养下属对公司、对管理者自身的忠诚度,他们以前的合作只不过是同床异梦,下属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发展机会才不得不接受鲍勃的管理。

在早期的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主要关注生产性要素,偏向于以利润、质量、技术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后期则将管理焦点转至人,更多的是探求服务、人才与企业发展的联系。从生产性因素到人本因素的转变,可以看出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经历了一条由表及里、从浅到深的发展道路。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便顺应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种管理手段摆脱了传统的命令和控制模式,在切实了解员工的期望和需求的基础上,使企业与员工形成了一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

如果管理者关注员工的忠诚度,通过一些管理细节培养出忠诚风险的下属,他们便不会分出公司与个人的界限,为了公司的发展壮大,能够不遗余力地献计献策,当公司面临危机时,他们也对公司不离不弃,愿意与公司共度难关。由此可见,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不仅节约了管理成本,还使员工自动自发地释放出自己的能量,他们不再像自来水管一样,按照薪酬水平和上级的管理幅度谨慎地提供工作成果,而是无私奉献,为了部门的成就竭尽全力。当然,如果下属都是忠诚型员工,管理者也不易于遭遇人员危机,使部门的得力助手倒戈相向。

管理讲堂

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管理者如果希望下属对自己不离不弃,对公司完全奉献,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 学会抚慰自己的员工

人有旦夕祸福,当员工遭遇一些悲伤的事情后,很容易变得郁郁寡欢,没有心情工作,此时管理者不应该强迫下属迅速忘却悲伤,让其进入到工作状态,因为除了工作以外,还有很多事情让员工觉得是人生的意义,他们宁愿暂时忽略工作去践行生命的意义,如果管理者执意要求下属以工作为重,只会让下属认为管理者不尽情意,增加对管理者的反感。为了应对下属这种情绪,管理者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下属减轻突发事故对心情的影响,比如给予心理安慰、特别准予一定的假期等。人们对于雪中送炭式的关怀总是没齿难忘,使员工对于管理者建立较强的情感依赖。

※ 为工作成果设立高期望值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员工愈发注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管理者能把高标准的工作分派给下属,成就感的满足将不易于使下属离开公司。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位管理顾问克雷格曾经说过:“设立高期望值能为那些富有挑战精神的精英提供更多机会。留住人才的关键是,不断提高要求,为他们创造新的成就机会。”一般而言,倾向于跳槽的员工都是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他们另觅其他的工作机会,便是希望满足自己对于成就的追逐。如果管理者在公司已经充分关注了下属这种需要,下属又怎么会另选山头?

※ 适度实行透明管理,把公司的最新情况告诉下属

当公司发展遭遇坎坷时,管理者仍然使些粉饰太平的伎俩,只会降低下属的士气,因为下属总有办法打探到真实的情况。

※ 改变指派与控制的管理方式,向员工授权,让他们自主发挥解决问题的能力

惠普公司的管理者便善于运用授权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在惠普公司,管理者并不决定每一项决策,而是给予基层员工作出决定的机会,管理人员只在这个过程中担当支持和指导的角色。

※ 培训员工

如果管理者为下属提供培训的机会,便说明管理者并不是把员工简单视为一种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而是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希望他们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值。惠普公司便鼓励员工脱产攻读更高学位,为员工报销学费,并同时主办时间管理、公众演讲等多种专业进修课程。

去梯言———

在创新致胜的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忠诚奉献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员工对于管理者和所服务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忠诚度以后,员工的工作意识便实现了“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此时,员工才会为了企业的发展殚精竭虑,与管理者产生惺惺相惜的情感依赖。而对于管理者而言,忠诚型员工既是协助他们实现高绩效的凭借,也是支撑他们发展事业的稳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