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主管易犯的88个错误
17567200000063

第63章 不加调查就对员工横加指责

情景故事

艾伦是某投资公司项目部主管,他听说部门的下属亨利把一份草案副本交给了总部,艾伦十分生气,他让亨利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怒气冲冲地对亨利发火道:“为什么没向我请示,你就擅自把我草案的副本交给了总部,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上司?”

亨利委屈地解释道:“我准备问您的意见的,但是总部的乔打电话过来,问我是否可以……”

“我不管谁打电话给你,你知道我特意告诉你先不要把文件送过去!”

“我记得您的指示,可是乔打电话来说他真的需要……”

“不要自我狡辩了,少拿总部来压我,你这是明知故犯,说,你是不是对我不满?想故意釜底抽薪?”

亨利急着说道:“您误会了,我怎么会……”

艾伦打断了亨利的话:“我不想听你说什么了,你出去吧,趁我现在还没有真的发火!”

问题分析

一般而言,管理者多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奉行西点军校“没有任何借口”的训诫,容不得下属犯一点错误,由于过于追求完美,管理者看到不符合自己工作准则的行为时,往往未充分了解事实真相,便对下属进行了严厉的责罚。在上述管理案例中,可以发现,艾伦几乎没有给亨利解释的机会,艾伦主观认为自己已掌握了全部的事实真相,亨利的解释无非是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刻意辩解和遮羞,因此,他通过职位赋予自己的权力剥夺了亨利解释的机会,让亨利徒然蒙受了不白之冤。至于亨利是否违背了艾伦的命令,亨利为什么会作出让艾伦不满意的举动,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艾伦并不知道。

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先入为主,没有完全了解事实的真相就对员工横加指责,而且在指责的过程中,没有给予员工说出事实真相的机会。管理者的这种行为会严重挫伤员工的士气,对于员工而言,他们或许会有承担错误的勇气,但是如果自己没有犯错却遭受了来自上司的误解,员工自然会滋生不良情绪,不利于部门氛围的和谐。

对于上述管理事件,不妨换一个善于发现事实真相的管理者,看看管理行为的结果将会怎样———

“亨利,我发现你把草案的副本送给了总部,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吗?”

“不是您想象的那样,是这样的,乔打电话说,他的领导急需这份文件,希望能尽快送达总部。我告诉他会给他回电话,便来找您,可是您不在。乔又打来了电话,说事情很严重,我联系不到您,便问玛丽是否可以准备一个提纲,就是那份列出好处的提纲。后来,我便把提纲送给了乔,并要求只让他和他的领导使用。我并不是想做错事,我只是担心影响了公司的大事,所以!!”

试想,如果艾伦按照听取真相的方法处理这个事情,他还会勃然大怒地对待亨利吗?亨利只是在紧迫情况下不得已采取了递交草案的做法,他的行为出于正当的理由,已经是在那种境况下最稳妥的做法了。

管理者在针对某个事件发怒之前,一定要与员工进行面谈、给予对方解释的机会,通过倾听了解事实的真相,管理者只有完全掌握了事实的真相,才能避免下属受到不公平对待。

管理讲堂

※ 首先查明事实的真相

当管理者听到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先要告诉自己,一定要弄清楚事实的真相,因为我们听到的很多事情往往不是事实的真相,至少偏离了全部的真相。对非事实真相作出妄断,自然是不理智的行为。

※ 平复自己的情绪

疏解自己愤怒的情绪。人在冲动之下,很容易作出失当的举动,管理者身处管理阶层,一旦行为失当,便会丧失自己在下属心中的权威形象,因此,管理者感觉自己在发怒时,先不要急于处理事情,而是寻求一个平复情绪的途径,待理智战胜情感后,再着手处理所面对的问题。

※ 克服认知偏差,从员工的产场理解员工的行为

管理者不待了解事实真相,便对下属横加指责,通常源于这样一种心理:觉得员工在为人处事方面难以与自己相提并论,注定了他们在工作中会屡屡犯错。秉持着这种观点,难以不使管理者刚愎自用,成了推行一家之言的孤家寡人。为了规避这个缺点,事情发生后,管理者不妨先从有利于员工的方面提出质疑,自己推断员工的这种做法或许是出于好的动机。这种换位思考的心理模式,既能为管理者了解事实真相打好基础,还能帮助管理者平复好发怒的心。

※ 倾听当事人的描述

找到事件的当事人,创造一个良好沟通的氛围环境,先不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仔细倾听,让当事人充分展示事实的真相。即使对方在阐述的过程中,你怀疑对方在编造谎言,也不要打断对方,因为讲话作为一种逻辑性表述,只有待到话语的结束,你所作出的判断才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

去梯言———

在组织中,不排除有这样的员工,他们为了推脱因失职行为而承担的责任,刻意砌词掩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管理者要剥夺下属阐述事实真相的权利,因为在组织运行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的状况是,管理者身处组织的较高层,信息经层层传递,导致管理者所收到的信息并不完全是事实的真相,如果管理者依据错误的信息行事,便会作出错误的举动。

管理者要了解事实的真相后再作决断,并不是要管理者完全听信下属所言所语,而是要管理者以员工所提供的信息为判断依据,多一只眼睛窥探事实的真相。倘若员工真的提供了不真实的信息,相信管理者也会借助他人的意见佐证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