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小人/出世入世/佛与凡夫
君子和小人
首先说儒家,孔子是创始人,孟子是最出色的继承人,儒家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君子,一类是小人,二者有什么区别呢?简单来说,只想自己利益的人就是小人,考虑大众利益的人就是君子。举个日常生活的例子,张三去坐公交车,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如果张三想的是自己舒服,认为没有法律规定要给老人让座,因此不让座,那么他此刻就是一个小人。如果张三想的是自己也会衰老,把座位让给更有需要的老人,这样做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那么他此刻就是一个君子。
当一个人的公心大于私心,他就是君子,反之就是小人。儒家为什么这样区分人呢?因为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人都以私心去做事,只想自己的利益,必定会引发争抢,社会就会混乱,到时候大家都过不上好日子。儒家看到了这一点,认为社会若要安定,人就必须超越私心,从更高的层面去思考,要考虑大众的利益,这时候君子就出现了。
在古代,君子通常是做官的人,小人是普通老百姓。一个人做事公道就是君子,就具备做官的条件;一个人做事只想自己就是小人,普通老百姓常常只想自己的利益,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争执。当然了,现实生活中的老百姓里有君子,做官的人里也有小人。
出世和入世
其次说道家,老子是创始人,庄子是最出色的继承人,道家把人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世的人,一类是入世的人。所谓出世就是远离人群,一个人居住,比如那些终南山的隐士。所谓入世就是在人群中生活,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入世的人。
出世的人与入世的人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是世界观不同,入世的人把人类当做世界的中心,要以人为本,也就是儒家的主张。出世的人认为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跟猪狗牛马、花草树木一样,属于世界的一份子,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白话文就是“天地是没有仁爱的,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刍狗,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听起来有些冷漠,但出世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平等,没有谁高谁低,谁贵谁贱。
举个例子来说,张三家的马棚着火了,马夫也在里边。如果张三是个入世的人,他会关心马夫的安危,这叫以人为本。如果他是个出世的人,他既不关心马夫也不关心马,或者他两个都关心,不会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
佛与凡夫
最后说佛教,以中国的禅宗为例,达摩祖师是创始人,六祖慧能是最出色的继承人,禅宗把人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佛,一类是凡夫,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觉醒的人叫佛,没有觉醒就是凡夫。
在禅宗看来,这个世界的万物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一切都是假的(他们把无常的变化叫做假),认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梦境里,其中醒过来的人是佛,沉睡的人是凡夫。关于世界是梦境这一点,我们很多人难以理解,我们觉得世界很真实啊,自己有血有肉,爱人是真的,房子是真的,钱是真的,脚下的路是真的……这些东西看得见也摸得着,就摆在我们的眼前,怎么可能是梦境呢。然而我们的这种看法在禅宗看来是妄念,是沉睡在梦境里的人,是凡夫。那么佛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呢?《金刚经》里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白话文就是“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时时刻刻地这样看待世间的一切。”听起来是不是很玄妙,难以理解。
同样举个例子,张三早上去上班,走在路上被人骂了几句难听的话,那人骂完就跑了,如果张三是凡夫,他会非常愤怒,不明白对方为什么骂他,然后为这个事情郁闷好几天。如果张三是佛,他认为这是因果规律,被人骂是正常的,甚至看做好事,他很平静的继续走路,好像骂人的事情从没发生过一样。在我们多数人看来,被骂后愤怒的张三是正常人,被骂后平静的张三精神不正常,然而佛教的看法正相反,他们认为平静的张三才是正常人,认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颠倒的妄想和梦境中,总是为一些虚假的事情烦恼和痛苦,佛想让人了解世界的真相,从梦境中觉醒过来,摆脱烦恼和痛苦。
结语
以上就是儒家、道家、佛教对人的分类,我不去评判谁的看法更高明,这三家都有存在的价值,可以帮助不同认知水平的人比较幸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都挺好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是鲁迅讲的,我没有查证,分享出来听听吧。故事里说我们中国人最喜欢道家,为什么呢?儒家喜欢劝人做君子,要求人公正无私,但人是有私心的,因此很多人不喜欢儒家。佛教劝人做善事,不能贪嗔痴,有很多清规戒律,但人不喜欢受约束,因此很多人不喜欢佛教。至于道家呢,道士们不管人间的闲事,崇尚顺其自然,不劝人如何生活,你爱怎么活就怎么活,所以大家很喜欢它。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