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简明释义(上篇1.7—1.9)
1.7 道之为物(原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释义】“道”通过人或物具体表现出来,就是人或物的“德”,所以最完善的德(上善之德,即大德,佛家称为孔德),其表现应完全遵从和符合道的要求。“道”是无形之“物”,看不见,摸不着,似有似无,恍恍惚惚。恍惚之中是有物有象存在的:杳冥之中存在着物质的精华。这些精华物质的存在是完全真实可信的,它们是世间万物的源头,由此才能衍生出万物。从古至今,“道”一直存在着,它观察着万物不断的生生死死。我为什么能了解万物的这些变化,正是由于我知道了“道”的存在。
1.8 域中四大(原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义】有一种“物”,它混然而成,无色、无声、无形,浑浑沦沦,充塞寰宇,无有边界,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它寂静而辽阔,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它可以生育万物而成为天下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就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名为“大”。它无边无际而流逝不息,流逝不息而伸展至遥远,伸展至遥远后又返回其本原。所以,道以其为万物之母而大,天以其能覆盖万物而大,地以其能承载万物而大,人以其为万物之灵也大。宇宙间有此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类的活动应遵从大地的自然生态法则,大地对万物的生长收藏则遵从天的四时节气变化法则,天的运行则遵从大道周行而不殆的法则,大道运化天地万物则遵从其自身本性清静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
1.9 知止不殆(原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释义】“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幽微不可见,但天下没有谁能任意支配它,使它臣服。相反,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四海自然宾服,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顺。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美的雨露,人们并没指使它而自然会分布均匀。道无形无名,为天地之始,化生万物为有形后,人们为了分辨它们,依据各个物种的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名称。既然有了相应的名称,一般情况下,一个物种或一个细分物种,有一个名称就可以了;也有再取别名的,但不宜多取(知止)。 不多取名(知止)就不会产生困惑与错乱。正如天下万物之归于道,就象川谷溪流之归于江海一样,不会有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