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资治通鉴》247:决策的背后是情绪还是逻辑?
844171

《资治通鉴》247:决策的背后是情绪还是逻辑?

紫网2023-10-13 17:07:280

学习内容: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原文1】蜀中传言汉帝已遇害,于是汉中王发丧制服,谥曰孝愍皇帝。群下竞言符瑞,劝汉中王称尊号。前部司马费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王不悦,左迁诗为部永昌从事。夏,四月,丙午,汉中王即皇帝位于武担之南,大赦,改元章武。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原文华译】公元221年,蜀中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于是汉中王刘备为献帝发丧,穿孝服,尊谥汉献帝为孝愍皇帝。群下竞相谈说符瑞,劝汉中王称帝。前部司马费诗上书说:“殿下因为曹操父子胁迫皇上,篡夺汉室,所以才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如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为帝,恐怕人心疑惑。当初汉高祖与楚王有约,先入关者封王。等到屠灭咸阳,俘获子婴,尚且推辞谦让。如今殿下还没出自家大门,难道就要自立为帝吗?愚臣实在不建议殿下这样做。” 刘备不悦,将费诗贬为永昌从事。夏,四月六日,汉中王即皇帝位于武担山之南,大赦,改年号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原文2】汉主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翊军将军赵云曰:“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群臣谏者甚众,汉主皆不听。广汉处士秦宓陈天时必无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初,车骑将军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礼君子而不恤军人。汉主常戒飞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汉主将伐孙权,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彊杀飞,以其首顺流奔孙权。汉主闻飞营都督有表,曰:“噫,飞死矣!”【原文华译2】汉主刘备耻于关羽之没,准备攻打孙权。翊军将军赵云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先灭魏,孙权自然臣服。如今曹操虽死,其子曹丕篡国,我们应该在民心对魏不满之时,早图关中,居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凶逆,关东义士必然带着粮食,策马以迎王师。不应该放下魏国而先与吴国交战。兵势一交,短期不能决出胜负,不是上策。”群臣进谏的很多,刘备都不听。广汉平民秦宓上书陈述天时,说出师必定无利,被投进监狱,后来才释放。当初,车骑将军张飞,雄壮威猛仅次于关羽。关羽是善待士卒,对士大夫倨傲;张飞相反,礼爱君子,但是不体恤军人。刘备经常告诫他说:“你刑杀太过,又经常鞭笞士卒,然后又照常让他们在左右服侍,这都是取祸之道。”张飞仍然不能改正。刘备将伐孙权,张飞按计划应当率兵一万人从阆中到江州与大军会合。临出发前,其帐下将领张达、范强杀张飞,带着他的首级顺江而下,投降孙权。刘备听说张飞军营都督有报告送来,说:“噫!张飞死矣!”


-------引用司马光与王夫之的评价--【原文华译】-----【司马光曰】天生万民,但是他们不能治理自己,所以一定要拥戴一个君主来治理他们。君主如果能禁暴除害以保全人民,能赏善罚恶以使社会不至于混乱,那就可以算是合格的君主了。所以在夏、商、周三代之前,海内诸侯国,数以万计,有人民、社稷者,都称之为“君”。统一万国,立法度,班号令,而天下不敢违背的,就称之为“王”。王德既衰,强大的诸侯能率天下而尊奉天子的,称之为“霸”。所以,自古以来,天下混乱的时候,诸侯依靠武力互相争夺,而没有“王”的时候,固然也很多。秦焚书坑儒,汉朝兴起,学者提出一种五德相生相克的学说,君王宝座轮替,犹如金、木、水、火、土之相生相克,说秦朝不在五德相生的正位,而是“闰位”,在木、火之间,只能算是“霸”,不算是“王”。这就有了所谓正闰之论。汉朝倾覆,三国鼎峙。之后晋朝失控,五胡乱华。刘宋、北魏之后,又有南北朝分治。各国各有各的历史,互相排斥贬低,南方的称北方为“索虏”,北方的称南方为“岛夷”。朱温代唐之时,中国四分五裂,李存勖进入汴京,以自己为唐朝正统,将朱温比作篡夏的有穷氏和篡汉的王莽。对后梁的年代年号,全部抹杀。这都是一己之私心,不是大公之通论。臣愚昧,也无法识别前代前朝哪个是“正”、哪个是“闰”。我只是认为,不能合九州为一统的,都是有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不管他是汉人还是蛮夷,是仁爱还是暴虐,是大是小,是强是弱,不管是在哪个时代,都和古代列国没有分别,岂能独尊哪一国是正统,而其他国家是僭越呢?如果上下交替就是正统,那陈国是继承了谁?拓跋氏又继承了谁呢?如果以居于中原者为正统,那刘渊、石勒、慕容廆、符洪、姚苌、赫连勃勃的国土,都是五帝三王的旧都。如果以有道德者为正统,则蕞尔之国,也有明君,三代君王,又岂无昏君呢?所以正闰之论,从古到今,也没有一个能令人信服的标准。我所叙述的历史,也只是讲国家之兴衰、人民的悲欢,让读者自己去辨别其善恶得失,以为劝诫而已,并无意于像《春秋》那样去立褒贬之法则,处处拨乱反正。谁正谁闰,不是我敢去判定的,只是根据他们的功业,陈述事实而已。周、秦、汉、晋、隋、唐都曾经统一中国,传祚于后,虽然子孙微弱播迁,但还能继承祖宗基业,有复兴之望,四方与之争衡者,都是他们的旧臣,所以他们还能用天子名义去压制群雄。而如果和其他国家的土地大小、政治德行都差不多,本来也没有什么君臣关系,各有各的国号,那我就以平等的列国来书写,彼此均等,不抬高谁,也不贬低谁,只要记叙符合事实、大家公平。然而,在天下分崩离析之际,也总得有个年号来记叙哪年、哪月、哪日,才能说清事情的先后次序,我就根据汉传魏,魏传晋,晋之后依次是宋、齐、梁、陈,然后隋、唐、后梁、后唐、后周,然后我们大宋从后周继承。所以,我就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年号作为时间线,来记叙诸国之事,但并没有尊此卑彼,判定谁是正统的意思。刘备之于汉朝,虽然他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血缘关系疏远,也说不清他是哪一支哪一代,这就像刘裕自称他是楚元王的后代,南唐李昪自称是唐朝吴王李恪的后代,是非难辨,所以我也不敢拿他和汉光武帝或者晋元帝相比,认为他是汉室遗统。

【王夫之曰】刘备继承汉室正统,他有高祖诛暴秦的功勋吗?他有光武讨王莽之功德吗?他当得起吗?光武帝起兵,以讨王莽为义,誓死以挫王邑、王寻百万之师于昆阳,到了更始帝已经不可能为君了,他才自立为帝,正大光明,无愧于先祖。但刘备可不是这么回事,他初起的时候,先依靠公孙瓒,又依靠陶谦,与人争战,既没有参与诛董卓之谋,也没有念记着曹操、袁绍要篡汉,要扑灭他们来兴复汉室。后来奉衣带诏起兵,但是分了荆州,得了益州,就把讨贼兴汉的大业忘了。曹操做魏王的时候,他也称汉中王了;曹丕称帝,他也称帝了。献帝还没死,他就发丧,他也是觉得曹丕如果杀了献帝,那就对他有利吧!费诗进谏,就被他贬官,这是与贼不共戴天,要誓死捍卫高祖宗庙的态度吗?即皇帝位之后,既然号称是汉室子孙,那亡我汉室的人,不就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吗?但是刘备没有向曹丕射出一支箭,反而在即位三个月之后,就急举伐吴之师。孙权当时在名义上还是汉朝的骠骑将军、荆州牧,他还没敢代汉以王。而刘备为了关羽之怨,淫兵以逞,岂不是祖宗百世之仇,还不如他一将之私怨吗?刘备的志向由此可见,不过是乘时自王而已,他称得上是汉室的子孙吗?


【学以致用】个人也认同王夫之先生的说法,有意思,01,之前觉得王莽是一个营销高手,用“骗”的手段把自己一步步的运作上去现在看刘备,他也是这方面的高手,或者讲是个“品牌”运作高手曹操当年在各大诸侯博弈中抓住了“大义”这一条,迎接天子,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天下趋于稳定,谁不服就征伐谁,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把自己的团队给壮大了刘备是举“仁义”的旗帜,只不过是“小仁义”而已,但是呢,其他人不知道啊,底层的一些老百姓不知道啊,当年刘备在当阳带着十几万部众颠沛流离,背后还有那么多百姓,一天只能走十几里路,照这个速度一定会被曹操抓住的, 刘备当然也能明白这个军事常识只是他这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出于军事考量,而是出于政治考量,别人劝他去保卫江陵,他说了一句: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如今大家跟着我,我怎么能抛弃他们自己走了?最后呢?还不是也得被动的抛弃?并且把原本可以获取的江陵也丢掉了但这次行为,扩大了他的名人效应,增加了政治筹码所以,这里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思维,只是他的发心还不够大。

02,刘备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当然有(或许,作为普通人来讲,能学习的也只有刘备了,因为他起步的时候啥也没有)第一,在行动中把握机会作为创业者,是可以像刘备学习这种精神的看刘备的经历刘备虽然顶着个皇叔的身份,那都是以后的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基本上与皇室,与贵族搭不上边了后面与结义的兄弟一起投奔同学公孙瓒,在公孙瓒那里,混的还行,但还不算很好然后,主动把握机会,带兵去帮助陶谦,获得了刘豫州的称号,也暂时得到了徐州然后继续在吕布,曹操,袁绍之间奔走、博弈,最后来到了荆州到了荆州之后,发现自己50来岁了还没有成事,哭了,惊醒了, 怎么办?继续问人才,找人才, 然后找到了诸葛亮接着在诸葛亮这位咨询师的协助下,与东吴联合抗曹,博的一半荆州地盘,再入蜀.....再有了蜀汉地盘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想要白手起家,哪一个容易过?哪一个不是在每一次的选择当中去思考,去验证是陷阱还是机会?谁能保证某一次选择就能确定是最好的?是能做最长久的?他一直在找根据地,只是一直没找到, 在找的过程中,聚集了一批人,但还不够,还需遇到“贵人”,得到这个关键的“贵人”诸葛亮出现,才能盘活,才能找到最终的事业路线图所以,这里面是有个点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是要习惯于在行动中思考与衡量机会,一旦出现了,就得主动出击,万一没抓住,那就前进,找下一个第二个,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不走创业这条路,不走想要干一番事业的路径,那么就做个普通的打工人也挺好的,到了30岁左右,对于结婚啥的,是得准备,不然大家都觉得晚了, 因为,普通人的“青春”能有多长呢?20多岁打工,60岁左右退休.....但是,如果是企业领导,创业者,就应该没有“退休”的念头, 只要有劲,就可以一直燃烧... 心中有火,就可以一直燃烧...你看刘备,50多岁了,还在奔波,还想继续向前...

第三,守一上次从武汉到上海,在车站跟好哥们聊到了这个词语一个人身上总有一个品质,比如善良,比如厚道、真诚、靠谱、踏实、信义、比如与人交友,永远把利益放在第二位置......等等守一啊,守住这个“一”, 这个是原则,也是最高的品质别人为什么帮你啊,别人为什么愿意与你交流,与你合作啊因为你身上有个“东西”,是值得别人欣赏的,认同的,也许别人缺这个,需要互补,也许别人也有这个,你们是同一类人,互相欣赏但是,如果自己把这个“一”丢失了,那就很难成事了这个“一”就像原则, 你今天把这个原则丢了,明天就可以把另外一个“原则”也丢了,那么,谁敢与你一起同行?刘备身上有这个东西在,从桃源三结义开始,只要他们兄弟在一起,就在释放这个信号后面赵子龙等等很多人就慢慢聚集了,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而出山啊?肯定也是刘备的身上有值得诸葛亮欣赏的地方

第四个,舍身帮忙如果前三个说起来比较“务虚”,那么这个就很“务实”了刘备就是在一次次“帮忙”的过程中,不断往前进阶的他为什么能够获得“刘豫州”称号啊, 因为他赶过来帮助陶谦抵挡曹操的大军,他那点兵能不能抵挡得住另外说,但是这个“诚意”很重要啊

他为什么获得“刘皇叔”称号啊, 也是曹操带他去的,他协助曹操灭掉了吕布,然后借助曹操的势有机会与汉献帝碰头后面呢,又帮助刘表,又与东吴联合..... 这说明什么?当你没钱的时候,你想办法先帮别人赚钱.....你没有资源的时候,先帮别人积累资源....你没有女朋友,先帮身边的兄弟找个女朋友....你想要得到高人指点的时候,先给高人提供资源,比如免费推广....介绍客户....黑石公司创始人苏世民在《我的经验与教训》里面有句话:

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刘备的成长路径,就是一路去帮别人的路径, 以先付出的方式来经营自己的道路之前分析刘邦的发展路径,认为普通人能够从他身上学习并且可以用得到的,只有一个:大略现在呢,从刘备身上可以学到的一点:舍身帮人能够正心诚意的做到帮人, 那么,就可能触摸到这句话:万物皆备于我换个字也行:万人皆备于我

03,伟大的领导必然有伟大的心刘备是属于中小企业老板,没办法,老板的精神穹宇决定了组织的体量不管是费诗阻止刘备称帝,还是赵云反对刘备出兵东吴,他们都提醒了一个点:曹魏才是首要目标就跟我们近代战争中,抗日,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当年的红军,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战士哪一个不恨老蒋,但是呢大义是什么?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大义,那个时候的大义就是驱逐外寇,抗日。而蜀汉国来讲,国之大义就是替汉献帝报仇,替汉家报仇,还可以裹着东吴一起前进,至于东吴会不会前进,无所谓,招牌先亮一亮。

04,决策的背后是情绪还是逻辑?所有的决策都是感性的,都有情绪的参与,是决策者的情绪偏好在做最后的决策所以,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要“跳出”自身,来回看一下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受到了情绪上的偏见。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