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资治通鉴》252:孙权与顾雍,选人与修身之道
844189

《资治通鉴》252:孙权与顾雍,选人与修身之道

紫网2023-10-13 17:18:220

学习内容:【原文】吴丞相北海孙劭卒。初,吴当置丞相,众议归张昭,吴王曰:“方今多事,职大事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及劭卒,百僚复举昭,吴王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六月,以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雍为人寡言,举动时当,吴王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见之,是以不敢肆情。吴王亦曰:“顾公在座,使人不乐。”其见惮如此。初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寺,而家人不知,后闻,乃惊。及为相,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心无適莫。时访逮民间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于上;不用,终不宣泄,吴王以此重之。然于公朝有所陈及,辞色虽顺而所执者正;军国得失,自非面见,口未尝言。王常令中书郎诣雍有所咨访,若合雍意,事可施行,即相与反复究而论之,为设酒食;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默不言,无所施设。郎退告王,王曰:“顾公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当重思之。”江边诸将,各欲立功自效,多陈便宜,有所掩袭。王以访雍。雍曰:“臣闻兵法戒于小利,此等所陈,欲邀功名而为其身,非为国也。陛下宜禁制,苟不足以曜威损敌,所不宜听也。”王从之。【原文华译】吴国丞相、北海人孙劭去世。当初,吴国要设置丞相,众议都推举张昭,孙权说:“如今国家多事,职位高者,责任重,不是优待长者之道。”等到孙劭去世,百官又推举张昭。孙权说:“是我爱惜张昭吗?只是丞相事务繁多,而张昭性格刚烈,如果他的话我不听,我和他之间就容易生怨气,对他没有什么好处。”六月,任命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顾雍为人,寡言少语,举止恰当,孙权曾经叹息说:“顾雍不爱说话,但出言一定一语中的。”在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担心酒后失态,而顾雍此时一定要求见,所以大家都不敢放开喝。孙权也说:“顾先生在座,让人快乐不起来。”吴王与大臣对他的敬畏就是如此。顾雍刚刚领尚书事,封阳遂乡侯,拜侯之后回家,家人都不知道,后来听说,才大吃一惊。等到他做了丞相,所选用的文武将吏,都能各胜其任,没有一个是因他个人私心喜欢或厌恶的。顾雍经常访求民间及政事所宜,都秘密汇报给孙权,如果孙权采用,就归功于孙权,不说是自己建议的;如果孙权不用,就秘而不宣。孙权由此更加敬重他。但是,在朝堂上会议的时候,顾雍辞色虽然恭顺,意见却很坚定。对军国大事,除非和孙权当面相见,否则他必定一言不发。孙权经常派中书郎到顾雍家中就一些事情征询意见,如果顾雍赞同,认为可以施行,他就和使者反复研究论证,还摆上酒食招待。如果他不赞成,就正色改容,默然不言,也不招待。中书郎回去向孙权汇报,孙权就说:“顾公欢悦的,就是合适的;他不说话,就是事情还没理顺,我再重新思考。”江边镇守的诸将,各欲立功自效,经常汇报军情,出击掩袭。孙权问顾雍的看法,顾雍说:“臣听说,兵法戒于小利,他们所汇报的这些战果,只是为了自己邀取功名,不是为了国家利益,陛下应该禁止他们,这些所谓的胜仗,不足以耀我国威,也不足以损害敌人,不值一听。”孙权听从顾雍的意见。

【学以致用】上次有人在某乎上面问,说看《资治通鉴》有什么用?这里面是以时间轴为线,那么你就会看到两个字“轮回”轮回的人不一定有,但轮回的“规律”是一定的就好比,“人不长记性”这个现象另外一点,不同人,不同阶级(这里指的是创业者,职场人员)看的角度不一样,那么,学习的对象就不一样比如这一段,假如我是创业者,我可以去体会孙权的选人,用人之道假如我是职场人,上面有老大,我可以去体会顾雍的做人做事之道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01,先说孙权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放到“丞相”这个岗位上来呢?太听话的人不行,不听话的人也不行孙权为什么不同意张昭坐丞相位置呢?“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性格刚烈的背后,就会在不合时宜的场合下,也会固执己见,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而不容易换位思考这不是说“性格刚烈”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因为岗位太重要,因此对岗位上的人要求更严,尤其是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很显然,孙权是很了解张昭平时的行为习惯的他对顾雍也了解雍为人寡言,举动时当,吴王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寡言少语,举止恰当, 不爱说话,但是一开口,就能够直指核心这是真正的 高手作为领导人,在识人,知人,选人的时候,要注意“多言” 与“沉默”这两种现象王阳明告诉你:多言的病根在气浮、志轻。气浮的人志向不确定,热衷于外在炫耀,必然日见浅陋;志轻的容易自满松心,干什么都不会有高深的造诣。而沉默包含着四种危险:如果疑而不问,蔽而不知辨,只是自己哄自己地傻闷着,这是愚蠢的沉默;如果用不说话讨好别人,就是狡猾的沉默;如果怕人家看清底细,故作高深掩盖自己的无能,那是捉弄人的沉默;如果深知内情,装糊涂,布置陷阱,默售其奸,那是“默之贼”。上面这段话来自于周月亮老师的《王阳明传》,昨晚刚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这就很考量领导人识人的功力了孙权在这个时候,在这一点上,确实是个很“听明”的老大,听得进去好的意见,自己也能够明明白白

02,说说顾雍如果不看这段历史,我不知道这号人物,或者说印象不会这么深刻在高管层面,在做人做事,修身的层面上,在目前我看的《资治通鉴》进度中(后面还有很多没看),不算以前广为流传的“名人”,那么有几个人物的事迹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是后世 北魏时期的高允,汉人在北魏做宰相, 修身的做法很值得学习一个就是这个顾雍了这个修养啊,做的太好了我们有时候想要变得更好,但是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呢,没接触就不知道看看历史,或许就知道一个参考标准在调查分析政事,收集了建议,然后汇报给孙权的时候,能够做到抑恶扬善,把名声留给孙权,如果孙权采纳的,就是让别人知晓是孙权的智慧,不讲自己建议的如果孙权不用的,就隐藏下来,秘而不宣解密这种事情,不好的东西就不要宣传,免得更多的人学会了去干坏事同时,也能够让下面的人在提建议的时候不要有顾忌,上面不会怪罪下来另外,顾雍这个人公私也分的很清楚,既能够坚持原则,有能够知晓在合适的场合提出建议,而不会让老大下不来台(卸掉老大讲话的份量)这是很讲究智慧的。我们也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立场,有利益,所以呢,我们可以多体会下顾雍的做事做人的法则,然后一转身,用到自己的职场当中。

03,不赏边功防黩武我们要避免那些为了打仗而打仗的人,为了成交而成交的这种“价值观”尤其是公司制度的制定者,因为这么做,就是价值观的偏移,短期获取利益,长期来看养了一批自私的人,同时也会失去了客户的信任制定公司机制,要注意“公”的立场,注意“久”的立场,要考量“人性”的特征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