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资治通鉴》260:利益驱动永远比良知驱动强劲有力
844289

《资治通鉴》260:利益驱动永远比良知驱动强劲有力

紫网2023-10-14 08:33:480

学习内容:【原文】晔尝谮尚书令陈矫专权,矫惧,以告其子骞。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过不作公耳。”后数日,帝意果解。尚书郎乐安廉昭以才能得幸,好抉擿群臣细过以求媚于上。黄门侍郎杜恕上疏曰:“伏见廉昭奏左丞曹璠以罚当关不依诏,坐判问。又云:'诸当坐者别奏。’尚书令陈矫自奏不敢辞罚,亦不敢陈理,志意恳恻。臣窃愍然为朝廷惜之!古之帝王所以能辅世长民者,莫不远得百姓之欢心,近尽群臣之智力。今陛下忧劳万机,或亲灯火,而庶事不康,刑禁日弛。原其所由,非独臣不尽忠,亦其主不能使也。百里奚愚于虞而智于秦,豫让苟容中行而著节智伯,斯则古人之明验矣。若陛下以为今世无良才,朝廷乏贤佐,岂可追望稷、契之遐踪,坐待来世之俊乂乎?今之所谓贤者,尽有大官而享厚禄矣,然而奉上之节未立,向公之心不一者,委任之责不专,而俗多忌讳故也。臣以为忠臣不必亲,亲臣不必忠。今有疏者毁人而陛下疑其私报所憎,誉人而陛下疑其私爱所亲,左右或因之以进憎爱之说,遂使疏者不敢毁誉,以至政事损益,亦皆有嫌。陛下当思所以阐广朝臣之心,笃厉有道之节,使之自同古人,垂名竹帛,反使如廉昭者扰乱其间,臣惧大臣将遂容身保位,坐观得失,为来世戒也。昔周公戒鲁侯曰:'无使大臣怨乎不以。’言不贤则不可为大臣,为大臣则不可不用也。《书》数舜之功,称去四凶,不言有罪无问大小则去也。今者朝臣不自以为不能,以陛下为不任也;不自以为不知,以陛下为不问也。陛下何不遵周公之所以用,大舜之所以去,使侍中、尚书坐则侍帷幄,行则从华辇,亲对诏问,各陈所有,则群臣之行皆可得而知,忠能者进,暗劣者退,谁敢依违而不自尽。以陛下之圣明,亲与群臣论议政事,使群臣人得自尽,贤愚能否,在陛下之所用。以此治事,何事不办;以此建功,何功不成!每有军事,诏书常曰:'谁当忧此者邪?吾当自忧耳。’近诏又曰:'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伏读明诏,乃知圣思究尽下情,然亦怪陛下不治其本而忧其末也。人之能否,实有本性,虽臣亦以为朝臣不尽称职也。明主之用人也,使能者不能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非其任。选举非其人,未必为有罪也;举朝共容非其人,乃为怪耳。陛下知其不尽力而代之忧其职,知其不能也而教之治其事,岂徒主劳而臣逸哉?虽圣贤并世,终不能以此为治也!陛下又患台阁禁令之不密,人事请属之不绝,作迎客出入之制,以恶吏守寺门,斯实未得为禁之本也。昔汉安帝时,少府窦嘉辟廷尉郭躬无罪之兄子,犹见举奏,章劾纷纷;近司隶校尉孔羡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嘿尔,望风希指,甚于受属。选举不以实者也。嘉有亲戚之宠,躬非社稷重臣,犹尚如此;以今况古,陛下自不督必行之罚以绝阿党之原耳。出入之制,与恶吏守门,非治世之具也。使臣之言少蒙察纳,何患于奸不削灭,而养若廉昭等乎!夫纠擿奸宄,忠事也;然而世憎小人行之者,以其不顾道理而苟求容进也。若陛下不复考其终始,必以违众迕世为奉公,密行白人为尽节,焉有通人大才而更不能为此邪?诚顾道理而弗为耳。使天下皆背道而趋利,则人主之所最病者也,陛下将何乐焉!”恕,畿之子也。帝尝卒至尚书门,陈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帝尝问矫:“司马公忠贞,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也,社稷则未知也。”

--【原文华译】---刘晔曾经诋毁说尚书令陈矫专权,陈矫惧怕,告诉儿子陈骞。陈骞说:“主上明圣,大人身为大臣,就算不合,最多也就是不做三公罢了。”后来过了数日,皇帝的怒气果然纾解了。尚书郎、乐安人廉昭因为有才能,得到皇帝宠幸。廉昭喜欢揪别人的小过失,来求媚于皇上。黄门侍郎杜恕上疏说:“臣看见廉昭上奏,弹劾尚书左丞曹璠,说他有罪罚之事应该向上汇报的,没有依照诏令处理,曹璠因此被责问。廉昭又说:'其他应当坐罪的人,另行奏报。’尚书令陈矫自己上奏,说不敢不接受处罚,又不敢为自己辩护,辞意恳切惨恻。臣为朝廷感到痛惜!古代帝王之所以能治理天下人民,无不是远得百姓之欢心,近尽群臣之智力。如今陛下忧劳万机,甚至晚上还挑灯处理政事。但是,很多事情还是不完备,而刑法禁止之事,日益松弛。究其原因,不是臣子不尽忠,而是君主不能很好地驱使他们。“百里奚在虞国是个愚人,到了秦国,就成了智者。豫让在中行氏,只能苟且偷生,到了智氏,则名节显著,这都是古人已经验证的了。如果陛下认为今世没有良才,朝廷缺乏贤佐,难道可以远追后稷、子契的踪迹,或者坐待来世之俊才吗?如今的所谓贤者,都已经是高官厚禄了,但是,忠诚奉上的节操还没有建立,一心为公之心并不一致,为什么呢?因为委任给他们的职责并不专一,而且他们做事还有很多忌讳。我认为,忠臣不一定是皇上亲近的人,而皇上亲近的人也未必忠诚。如今,有和皇上疏远的人上书非议别人,陛下就认为他是公报私仇。赞扬别人呢,陛下又认为他以公济私,陛下左右的人再添油加醋,讲一些爱憎之说,就让疏远的人都不敢毁誉他人了,以致政事的好坏,都受到嫌疑。“陛下应该多想想如何去开阔朝臣的心胸,激励有道的节操,让他们以古人勉励自己,名垂青史。现在反而让廉昭之流扰乱其间,我担心大臣们都变得一心只管保住自己的位置,对政事得失只作壁上观,那就成了来世的警诫教训了。就像当初周公告诫鲁侯(周公封在鲁,因为他要留在朝廷辅佐成王,派儿子伯禽为鲁侯)说:'不要让大臣怨恨你不任用他们。’意思是说,不贤则不可以为大臣,而一旦做了大臣,就不能不用他。《尚书》数次谈论舜的功劳,说他除去'四凶’,不是只谈有罪,就不问大小一概斥退,而是将小过错略去不问。如今朝臣并不认为自己无能,而是认为陛下不用他;并不认为自己无知,而是认为陛下不问他。陛下何不效法周公如何任用人,舜如何斥退人,让侍中、尚书坐则侍从于帷幄,出则跟随于华辇,亲自回答诏问,各自施展自己的才学,则群臣的品行也可得而知之,忠者能进,劣者能退,那谁还敢推脱犹疑,不尽其才学呢!以陛下之英明,亲自与群臣讨论政事,让群臣人尽其才,贤愚能否,都在于陛下怎么用他们。如果能以此治事,何事不办!以此建功,何功不成!“每次有军情,诏书总是说:'谁会为此忧心呢?就只有我自己忧心罢!’进来诏书又说:'忧公忘私的人,一定没有;能先公后私,也就能把事情办好了。’我读到这些明诏,知道陛下非常了解下面的情况,但是也怪陛下不治其本而忧其末。一个人有没有能力,这是他的本性,我也认为现在的朝臣,不尽称职。明主用人,要使能者不敢不尽其力,不能者不得居于其位。选拔官员的时候没选对,这未必就是罪过。但是,举朝都能容忍不称职的人居于那个位置,就是怪事了。陛下知道他不尽力,却替他忧虑;知道他不能胜任,却还是让他负责,这不是徒然搞得主上操劳,而臣下休息吗?就算是圣贤并世,也不可能这样治理国家。陛下又担心宫中禁令不密,人情请托不绝,做出迎客出入制度,让恶吏把守官衙大门,这也没有抓住为禁之根本。当初汉安帝时,少府窦嘉授予官职给廷尉郭躬没有罪的哥哥的儿子,尚且被群臣举奏弹劾;如今,司隶校尉孔羡举用大将军司马懿举止狂悖的弟弟,而有司默然无声,观望风向,迎合司马懿,比受到指示还顺从,这就是举荐人才不按实际才能。窦嘉是皇亲国戚,郭躬也非社稷忠臣,尚且如此,以古观今,是陛下没有督促必行之罚,以杜绝阿附之根源啊!出入宫门的制度,以及恶吏把守大门,都不是治世的根本。假如能稍微采纳我的意见,何愁奸佞不被消灭,还要养着廉昭那样的人吗!纠察奸佞,是尽忠之事,但是,世人厌恶小人行为,是因为小人不顾道理,而是苟且为自己制造容身和幸进之地。如果陛下不仔细考察其终始,一定要把违背众人、忤逆天下的当成奉公;秘密观察别人过失,然后向上汇报当成尽节;通达大才难道还不会做这些事吗?他们只是顾道理而不屑于做罢了。让天下人都背道而趋利,那是人主最担忧的事,陛下又有什么快乐呢?”杜恕,是杜畿的儿子。皇帝曾经到尚书门,陈矫跪问:“陛下要做什么呢?”皇帝说:“来看看文书。”陈矫说:“这是臣的职分,不是陛下该做的。如果臣不称职,请就此将臣黜退。陛下应该回去。”皇帝惭愧,登车返回。皇帝曾经问陈矫:“司马公(司马懿)忠贞,可以说是社稷之臣吗?”陈矫说:“是朝廷之望,是不是社稷之臣就不知道了。”【学以致用】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很认可:“许多道理,是旁人看似与你只说一两句话,事实上是拿他的整个人生在讲理。有没有用,且听了,又不亏钱。若有赚,就像白喝一碗不花钱的酒水。”对于这句话,深有体会我们有的人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没能遇到与你分享道理的人,或者你没有在意这个“旁人”,但是,在书上,是有的,你得留心这也是看历史有趣的地方这一段,有意思,如果你是一名公司的领头人,创始人,那么可以体会下,他们遇到的现象,我们在当下的企业运行当中也会遇到

01,“我”是一切问题的中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自己的问题,刀刃向内,往内求朝廷没有人才,臣工不尽心,谁的问题?公司没有人才,员工没有积极性,不努力,谁的问题?当然是老板的问题,老板才是整个组织的中心诏书常曰:'谁当忧此者邪?吾当自忧耳。这句话,我们是不是很熟悉?尤其是我们一些非上市的中小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好累啊,除了我,谁会真正为公司的事儿操心呢?你看,曹睿有这样的感慨,我们也有那么,为什么大家不操心公司的事情呢?说的透彻一点:阶级地位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展开来讲,有两个原因

1,公司是老板的,员工只是雇佣关系,而不是利益+事业的共同体关系。 如果公司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与员工的利益挂钩,与他们有关, 那么,公司的事情,就不是老板一个人的事情,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事情与谁有关,谁就操心与谁一直有关,谁就能一直操心我们很多领导人期待员工觉悟,希望对方积极一点,却选择用思想教育的方式,试图用培训,用良知驱动,这不符合人性规律前几天看到《王阳明传》中有一句话:知行合一之所以比蜀道还难,是因为利益驱动永远比良知驱动强劲有力。这是本质2,没有很好的落地各种机制(各种包含,薪酬,放权、培育、纪律、思政.....)

大家为什么不操心呢?因为老板没有放手让他们操心,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该操什么心,以及操心到什么程度,

因为操心多了还有顾虑,有人说闲话,给自己惹麻烦

老板不放手,又不兜底,你让别人怎敢发挥本事?

不做不错,做的多错的多,这句话中国人都了解

我们知道,一个人想要同流合污,自甘堕落,没有人阻挡但是一个人想要革故鼎新,出人头地,那将会有千百人阻挠今之所谓贤者,尽有大官而享厚禄矣,然而奉上之节未立,向公之心不一者,委任之责不专,而俗多忌讳故也。这是现实

02,忠诚是相对的,首先要想想自己配不配得上公司与员工也好,放在男女朋友,夫妻关系也好,规律一样《大学》里面有句话讲的很透: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那么,这个忠诚,哪个是先?哪个是后?倪师在《天纪》里面讲过天道的规律,天是居在上位,是往下看的 , 而人呢,是处在下位,往上看的也就是说,领导者要做好一个领导的位置,就应该向下看,给下面的人照顾的好了,下面的人自然把领导抬到更高的位置, 但是,有的人做反了,所以很累要求员工对公司忠诚也是一样,真正的本质在于,公司有没有对员工忠诚?有没有发自内心地要成就员工,发自内心的想要,并且愿意带着员工一起过好生活?要索取别人的忠诚,要看看自己的行为配不配。曹睿的朝廷就是这种情况曹睿觉得大臣不能尽忠,但是他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对大臣们尽忠(很少有老大这样想,除非是一代创业者)因果颠倒了,就会舍本逐末

03,“思政课”要上好啊陛下当思所以阐广朝臣之心,笃厉有道之节,使之自同古人,垂名竹帛,反使如廉昭者扰乱其间,臣惧大臣将遂容身保位,坐观得失,为来世戒也。即使很小的企业,也得注意在思想上,心体上面做文章在华为新入职的员工培训里面,任老一定会出现在现场每个培育人员的过程中,除了师傅带徒弟教导技术技能之外,还得有夸好几个级别的领导来教导公司的文化价值观,有的时候是任老亲自上(一般创业初期)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只培育他的能力尽快为公司赚钱,而思想文化上不重视,最后呢?他能力上来了,你留不住了

04,能上不能下很危险,但更危险的是,大家抱团认定只能上,不能下的思维共识人之能否,实有本性,虽臣亦以为朝臣不尽称职也。明主之用人也,使能者不能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非其任。选举非其人,未必为有罪也;举朝共容非其人,乃为怪耳。推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好处在于,你行你上,不行就下, 下次又行了你再上,别说没给你机会预先授予给你这个岗位,你的位置上的股份额度,比如100万股,是全部拿到手?还是打折?打几折?还是拿不到?全看你的贡献,你的能力你不行也装不了,你行你也不用藏着,总会有机制给你兜底,不用慌你说,这种情况下,有能力的人要不要尽情地去发挥自己的才能?陛下知其不尽力而代之忧其职,知其不能也而教之治其事,岂徒主劳而臣逸哉?虽圣贤并世,终不能以此为治也!陛下又患台阁禁令之不密,人事请属之不绝,作迎客出入之制,以恶吏守寺门,斯实未得为禁之本也。这是累的根源

05,“朝廷之望也,社稷则未知也。”这个回复有意思,用《王阳明传》里面的一段问答做本篇笔记的结尾有人问钱德洪:“王阳明先生择才,始终得其用,何术而能然?”德洪说:“吾师用人,不专取其才,而先信其心。其心可托,其才自为我用。世人喜用人之才,而不察其心,其才止足以自利其自己矣,故无成功。”————《王阳明传》

忠贞不忠贞,看为谁?是不是社稷之臣,也看为谁的社稷?怎么看, 向王阳明学习,从“心”上看。

善用股权治理企业,

才能实现低成本运营,

内部科学管理,外部迅速扩张!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