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长宏浅论读书--【第八篇】
潘长宏浅论读书--【第八篇】
作者:潘长宏(文学之都居士)
2023年7月27日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舞旗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讨价还价,利在心头。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
在余看来,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之标,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这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
王阳明先生有篇《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谈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其意思是:同学们追随我到此(龙场驿),情真意切。我担心没有什么能力帮助你们,用四条要求互相勉励,来答谢各位同学的厚意:一是立志;二是勤学;三是改过;四是责善。你们要认真听讲,不要不重视。由此看出阳明先生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不会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哪里,我们只有树立一个自己的理想,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努力进取,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孩童时期的理想不会成为现实,但他们在追求理想的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校长问同学们::'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当初,如果周恩来没有这样的理想,那么我们就不会看到伟人周恩来,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才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一个人只谈理想,不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那叫空想。实践证明,在求学中的每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习,成绩就会用什么样的分数回报你,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人们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历史上犯过错的名人可多了:列宁8岁打破花瓶,撒谎后改正,没有影响他成为伟大的政治家;华盛顿,他因为贪玩曾砍过一棵樱桃树,后来经过他父亲的教育,他深深的忏悔,改正错误之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总统之一。犯错误不怕,怕的是不能认识和改正错误,改正就好。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虚心好学,引以为戒。寓“立志、勤学、改过、择善”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