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文化时评】为什么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846600

【文化时评】为什么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陆英图书屋陆英图书屋2024-02-06 08:13:060

【文化时评】为什么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恒河流域的印度这三种文明,或出现了断档,或被改头换面,而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传承。

这是为什么呢?自从人类迈入文明的门槛以来,中华民族就以自己创造的灿烂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独特的地理环境。我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度,北边是荒原和冰冻之地,西边是戈壁、沙漠,南边是崇山峻岭,只有东面是海洋。虽然国土面积广大,但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区域。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黄河、长江横贯东西,众多支流形成密密麻麻的网状。这样的地理环境,十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二是庞大的文化规模。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宏大的文明规模。黄河流域有79.5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有180万平方公里,再加上众多支流所形成的区域,总面积约有几百万平方公里。在如此巨大的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必然会产生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吸引力、渗透力、传播力和同化力。历史上虽然遭受过多次外部力量入侵,甚而至于部分国土沦丧,但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中华文明,从未被击垮,被征服。

相较于其它三种古文明,都是相对集中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对于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无力抵抗。因此,它们中断了,而中华文明却一直延续至今。

三是稳定的传承机制。这就是科举制,也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的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三年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举人可以于第二年参加在京师举行的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可以参加同年4月的殿试。“金榜题名”的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三甲多人,皆赐进士或进士出身。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结束,前后延续了1300年。它打破了血缘世袭和政治垄断,动员了全社会广大的知识精英,把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道德传统、核心价值作为必修课,代代相传。虽然科举制在晚期逐步走向了僵化和保守,但其维护中华文化的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四是智慧的文字结构。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使用的文字,被称为“汉字”。它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其显著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义性。汉字的表义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容易辨识,利于联想,这也为传播、传承和推广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汉字,包括文言文,相对于西方的文字而言,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因而能把文明和智慧传承下来。可以说,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不是偶然的,其中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汉字很优美,它已成为一种艺术——书法艺术,这也是任何其它文字所无法相比的。

五是强烈的大一统观念。在《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著名诗句。这里的“天下”“四海”,都是指天子所支配的中国境内广大地域。这是《诗经》这部儒家经典用诗的语言表达的“天下一家”和“大一统”观念。

孔子认为,天下一统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大事由天子发号施令,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天下一统的基本保证,是全国上下政令的统一。集中论述孔子关于天下一统思想的经典,是《礼记·礼运》所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作《春秋》,也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大业。《春秋公羊传》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就是“大一统”思想。《公羊传》提出,区别“华夏”与“夷狄”的标准,不是种族肤色,而是“先王之道”,也就是以礼乐为中心、以和谐为价值追求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关于“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这是一个事关中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融合的重要思想观点,对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9年7月29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先生《构建我们的道德与伦理》的文章,他指出:“近代历史学家曾就中国历史文化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地域辽阔,人口繁盛,先民何以开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历史长久,连绵不断,何以延续至此?结论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然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文化,它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凝聚力。”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一定要珍视本民族的人文精华,领悟儒学的人生智慧所孕育出来的生命美学,挖掘其不可磨灭的时代意义,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历史责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