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能转物,即同如来——【闲敲棋子慢品茶】(6)
但有我心在,万般皆是苦。
关于心字,佛家之解释大致为,其一,肉团心,是指我们的心脏;其二,草木心,草木的心是一种物体的中心;其三,缘虑心,即我们心里面在思考的这种心;其四,分别心,那就是好坏、多少、悲喜、得失,即种种的分别执着心;其五,集起心,集起之意就是我们身、口、意三业,天天皆在造业,造业之后,叫做业识;其六,不生不灭心,清净之智慧,五蕴皆空,即是般若,即为本心本真。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征得”,此言出自《华严经》,通俗地讲就是人人本是佛,但因妄想分别而迷了,使智慧德能无法显现。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重要桥段。话中的“始知”表示学问的新起点,“圣人之道”表示成为圣贤的途径。
阳明先生年少即立志成圣成贤,然在悟道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尽管涉猎儒家、道家、佛家、兵家等诸多学问,始终找不到一条成就圣贤的正确途径。直至“龙场悟道”才发觉自己悟道之方法有误,其一,执迷于书面知识,以书面知识为“知”;其二,一味的外寻,而不是内求。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魏晋名流嵇康、阮籍等提出的哲学美学命题。意指超越儒家的各种伦理纲常束缚,任人之自然本性自由伸展。
所谓如来,就是真如。“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真相,故破除我执,方得涅槃。
“心被物转,即是众生;心能转物,即是如来”。凡夫之心,往往被物转动,比如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此之例古文中甚多。悟道之后明白了诸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至此之时,不仅不会被物所转,且能转物,因为物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所谓物者,即是非物,是名为物。即同如来,而不是即是如来。意思是说与佛还是有差别的,不可混淆。
也许我们不能拒绝现实生活中那些无常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份达观、包容、宽广的人生态度,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一旦我们觉悟了这个道理,众生如来,即在翻掌之间。
心能转物的关键之关键,是学会思维的升维。站在时空的高度,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很多我们认为的难以逾越之事,十年之后,或二十年之后,我们蓦然回首,会发现其实皆是笑话一场。